自以為以熟悉的話語,曲解反而最大
柯年老立刻回應:「接送時間就和前次一樣6:50」
比來一次到竹科上課,天成翻譯公司習慣包車請司機來回接送,
過後檢視了全部流程:本身對於當週的任什麽時候間約定,老是習習用週幾來做答複與確認,在訂餐廳時更是如斯,當辦事人員聽到週幾總會多問一句,所以是某月某號嗎?而天成翻譯公司就習慣又馬上反問所以某月某號是周幾對吧!就是懶得去翻閱日期來與他人做確認.
回收不就是資本收受接管嗎?
週一德律風中和柯大哥說:「我週四要到竹科上課,公司、上課時候都和前次一樣」
Amy回應:「小卡先生,您不是交接要回收嗎?我有特意放在收受接管區」
每一個人在溝通上都有習慣的用詞,但是
當下發覺有異,於是換了一個問法:「考試卷有在妳的行李箱裡嗎?」
是老師沒表達清楚,用字不明白,不說清晰目標要做什麼?也或者是助教太嫩,不曉得做扣問?在職場中發生這樣工作時,仿佛就看誰較資淺,誰在互動上相對較為弱示,就只能默默的給扛下這個責任.
沒有什麼我以為你知道:沒有誰必然知道你在指的PM是Productive Maintenance(生產維修),因為在行銷範疇中它指的是Product Marketing(產操行銷),而在出書範疇中它會翻譯成PageMaker(排版軟體);遊戲產業乃至可能以為
關於跨部門溝通中「共同說話」,和人人分享幾個觀點:
這習慣也沒有欠好,只是在遇到工作上以月份、日期為主,而非星期幾為根據的人來講,彼此就相對容易造成溝通上的曲解.
換句話說做確認:清晰地說出目標為何?要表達的意思自動再以其他體例做描述,正視成果就得在溝通中做精準切實其實認,例如:請在單子上面簽名,若能再多說一句我有圈起來的地方,總共有三個處所,要簽上中文全名和日期.在跨部分溝通中別畏懼麻煩乃至是囉唆,將完全責任放在本身身上.
推責無法解決事情:認知有所差別造成不如預期後果時,先想工作該若何解決、達成,別先放在追究與爭執:是誰在表達或接收上的失誤;工作解決完成後,再將全部溝通流程檢視一遍,從這傍邊你必能找出認知差別之地點,未來在與對方溝通上,就可以夠利用他所習慣的說話與其溝通.跨部分合作時越是可以或許切近對方的用語,溝通誤解的機會相對就下降.
當天一早過了時候遲遲未見來車,打電話扣問,電話那頭聽的出來柯年老也嚇到的說:「不是12/4 禮拜五嗎?.....」;聽到這回應後,連忙輾轉三段交通,最後在課前25分鐘抵達教室,化解了這場危機.
要給顧客的員工性格紀錄報表,差點就毀在我的「收受接管」這兩個字,此次的經驗也是跨部門溝通上,說話使用習慣所延生而出,若是這問卷真的進入收受接管區,最後沒法交出給顧客的資料,事實誰要出來以示負責呢?
有一回在大陸上課,特殊叮嚀初次合作的值課助教Amy:「這考試卷下課前要記得收受接管」,課程結束步出教室後,確認考試卷是否已收受接管,看著助教說有的同時,手裡卻比著教室.
總之配合說話建立在同理心之上
以下內文出自: http://careerdreams.pixnet.net/blog/post/206788201-%E3%80%90%E8%B7%A8%E9%83%A8%E9%96%80%E6%BA%9D%E9%有關各國語文翻譯公證的問題歡迎諮詢天成翻譯公司02-77260931